融資租賃和保理業務的結合是完全打通貿易實體行業上下游通道的有效途徑之一。如何盤活應收賬款,對企業意義重大,企業可以通過商業保理業務轉讓應收賬款獲得貿易融資,從而加快資金周轉。
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一樣,融資租賃也同樣經歷著融資難的煎熬。資產證券化渠道仍待暢通,資本金擴充不可持續,面對融資租賃業務的飛速發展,融資成為融資租賃公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商業保理為租賃公司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解決途徑。眾多的企業和資本則看到了新的商機。本月中旬,由皖新傳媒、中潤集團等八家股東共同發起成立的厚樸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據介紹,這家注冊在天津的商業保理公司注冊資金達到1億元。公司相關人士透露,股東發起設立的融資租賃公司也進入了審批流程,希望融資租賃和商業保理相輔相成,通過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在解決租賃企業融資難的同時,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保理規模擴大成趨勢
在我國仍處于發展初期的保理業務在世界范圍內則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業務。天津是我國最早登記注冊成立商業保理公司的城市,第一家內資保理公司和外資保理公司,以及第一批國際保理商協會中國會員均出自天津。早在2011年10月,商務部批準同意天津市在濱海新區開展商業保理試點實施方案。為了促進商業保理的發展,2012年12月天津出臺《天津市商業保理業試點管理辦法》,為當地商業保理的發展提供支持政策。根據該管理辦法規定,商業保理公司的風險資產可放大到公司凈資產的10倍。商業保理公司自開業年度起,前兩年按其繳納營業稅100%的標準給予補助,后3年按其繳納營業稅50%的標準給予補助;自獲利年度起,前兩年按其繳納企業所得稅地方分享部分100%的標準給予補助,后3年按其繳納企業所得稅地方分享部分50%的標準給予補助等等。上海也不甘落后,浦東新區通過了《設立商業保理企業試行辦法》,計劃至“十二五”期末吸引100家保理企業落戶。在上海自貿區面向貿易和投資服務的金融創新試點政策中,就建議允許融資租賃公司兼營與主營業務有關的商業保理業務。9月末,愛建股份高調宣布投資設立商業保理公司,其全資子公司上海愛建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占該保理公司75%的股份。
正是因為有了上述政策的支持,我國商業保理展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商業保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韓家平介紹說,自從2012年6月商務部同意在天津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開展商業保理試點以來,商業保理業試點逐步擴大,公司數量迅速增加,截止到今年8月底,已注冊的商業保理公司有140多家,正在核名中的還有80多家,注冊資本總計約180億元人民幣。預計到年底我國商業保理公司數量將達到200家左右,年營業額將達到200億元人民幣。
租賃保理提供應收賬款出口
融資租賃保理業務是指租賃公司向承租人提供融資租賃服務,并將未到期的應收租金轉讓給銀行,銀行以此為基礎,為租賃公司提供應收賬款賬戶管理、應收賬款融資、應收賬款催收和風險等一項或多項綜合金融服務,承擔承租人的信用。通過這一途徑融資租賃公司可以獲得融資支持;盤活存量應收賬款,加速現金回籠,擴大融資租賃規模;獲得專業的應收賬款管理及催收服務,降低運營成本和業務風險;可將應收賬款賣斷給銀行,規避承租人的信用風險,優化財務報表。因此目前進入融資租賃領域的資本或企業往往同時申請商業保理牌照。2007年新修訂并實施的《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第二十二條規定:金融租賃公司可向商業銀行轉讓應收租賃款業務,即指銀行向金融租賃公司開辦的國內保理業務。
保理是租賃公司解決資金來源的渠道之一,很多銀行和各類型租賃公司開展保理業務合作,其業務核心是租賃公司應收租金債權的轉讓。而保理更寬泛的概念是基于企業在貨物銷售或服務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由商業銀行或商業保理公司提供的財務管理、貿易融資、信用風險控制與壞賬擔保等服務功能的綜合性金融服務。融資租賃公司,特別是商務部審批管理的外資融資租賃公司與中小微企業結合緊密,它們與中小微企業開展設備租賃業務,形成大量的應收賬款,中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眾多應收賬款。融資租賃和保理業務的結合是完全打通貿易實體行業上下游通道的有效途徑之一,韓家平表示,“如何盤活應收賬款,對企業意義重大,企業可以通過商業保理業務轉讓應收賬款獲得貿易融資,從而加快資金周轉。”
供應鏈金融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有觀點認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融資租賃和保理是供應鏈金融的關鍵環節。供應鏈金融是通過管理核心企業上下游中小企業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將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化為供應鏈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綜合金融服務。厚樸商業保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書文介紹說,供應鏈金融還包括應收賬款質押融資、保兌倉融資、融通倉融資、分期信用評級等形式。他認為,供應鏈金融把中小企業放入一個系統里進行綜合考慮,既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又增強企業商業信用,促進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協同關系,提升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摘自《金融時報》 記者 肖旺